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输管理中面临诸多痛点,这些痛点涉及基础设施、技术、成本、法规、人才、信息化、安全及配送效率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基础设施薄弱且分布不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硬件设施依然缺乏,冷库建设规模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人均冷链资源水平有待改善。冷链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和一线发达城市,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此外,冷库容量和冷库企业在地域上的分布也不均衡。
技术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温度控制精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低等。这导致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受热变质、腐败等风险增加。
成本高昂:冷链物流对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要求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仓储资源,这些成本会传导到运输费用上,导致冷链物流的成本高于普通物流,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同时,冷链物流的设备水平不足,也使物流费用大幅增加。
法规缺失与监管不足:我国冷链物流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冷链物流的优势,大肆抬高价格或者以普通物流产品冒充冷链物流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冷链物流企业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混乱局面,影响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专业人才短缺:高等院校冷链物流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专业人才短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难以培养出既懂冷链物流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程度低:冷链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碎片化,形成了孤立的信息岛。这增加了顾客的等待时间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更难评估风险,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
物流安全与配送挑战:冷链运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更高的物流安全性和保密性。不论是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件,还是各种方式的恶性犯罪,都随时威胁着物流安全,需要更为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此外,冷链物流的运输时间普遍较长,受交通拥堵、路况不佳等因素影响,给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运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温控和监管措施,增加了货物损失的风险。
配送效率低下: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滞后等原因,冷链物流的效率普遍较低。这导致了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较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